第七百九十二章 多种选择-《大秦之帝国再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接下来的情势就是追逐再追逐,画面只不过是换成了汉军成为被追逐的对象,这片大地上的草丛在战马的横冲直奔下倾覆,地面在马蹄子的践踏之下像是犁田那般大面积变得松软。

    一直是汉军在被冒顿所部靠近到三百米以内。两呛军弓弩骑兵已经在驰骋中移动到冒顿所在的那个方向,一阵阵的号角“呜呜——”声中,声声的口令也被重复地呐喊,梆子声的也在有节奏地敲着。

    “梆梆——梆!”

    “梆梆——梆!”

    “梆梆——梆!”

    胡骑对于梆子声一点都不陌生,每当华夏文明的军队在敲响这样的声音,那就是华夏军队在做‘射’箭前的通知。

    双方逐渐靠近到二百五十米以内。汉军那边的梆子声变成了“梆梆绑——”和“梆!”的节奏,前三声是较为轻缓,最后那声“绑”一听就是用了很大的力度在敲击。

    从冒顿所部的方向看去,已经能够看到汉军的弓骑兵在做搭箭拉线的动作,每一个汉军弓骑兵都是适度地将身躯稍微倾斜,张成满月的骑弓箭矢所指方向正是对准他们。

    冒顿为什么讨厌与汉军‘交’手?就是因为汉军那边每次军事行动都有一套看似很厉害的对敌守则,看上去面临什么情况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是经过‘精’心的计算。士兵的身上能看到很严重的刻板影子。

    对于军队的士兵来说,刻板并不是什么贬义词。士兵的刻板从某些方面来解读就是遵守纪律和强调军纪,从而一支军队被下达了什么样的命令士兵都会做相同的动作,给人一种看去整齐和有条有序带来的气势压迫感。

    冒顿扭头看向正在接近的援军,像是下了什么‘肉’疼的决心那般,呼喝部下继续向汉军抵近,结果是靠近到汉军约有一百八十米,汉军那边的梆子声已经不再带有节奏感,纯粹就是一阵吵杂的“梆”个没完没了的杂音,随后是汉军队伍中“飘”起一朵乌云向着他们扑来。

    汉军‘射’箭是采取了一定的提前量,用专业的术语解释就是,汉军弓骑兵预判了冒顿所部前进的方向,给予‘射’出去的箭矢有足够的飞行时间,箭矢‘射’击的位置在落下时刚好冒顿所部也将抵达那个位置,这种战术动作叫作“预判‘射’击”,是汉军在训练弓骑兵时必要的科目。

    一百八十米的距离,从‘射’箭到箭矢失去前冲力落下,汉军弓骑兵的弓是一石弓,羽箭的飞行速度该是是每秒四十五米左右,初速飞速下坠速统一计算,整个飞‘射’过程大概是会维持四秒左右。

    当然,汉军与冒顿所部的距离是在互相靠近的姿态,减去了两支骑兵互相靠近的距离,实际上从汉军‘射’箭到羽箭落下,过程绝对不会超过三秒。

    一千枝羽箭所覆盖的面积并不会太广,受于风力等等因素的干扰和弓骑兵的容错率,也并不是每一名汉军弓骑兵都能按照预计将箭矢‘射’往想要的位置,哪怕是‘射’中了想要的位置也不是每一枝箭矢都会带来杀伤。

    驰骋中的冒顿所部在汉军的第一‘波’箭矢攻击下,中箭倒下约有二三十人。他们抵近到汉军八十米以内之前又中了一‘波’,这一次倒下的绝对超过百人。接近八十米,冒顿所部开始还‘射’,这种互‘射’是随着距离拉得越近双方中箭的人数越多。

    在两支不同阵营的骑兵互相‘射’击之下,提醒麾下骑兵某些信号的号角声从未间断,不过相对来说游牧民族的牛角声要比汉军这边的号角苍凉一些,吹响的节奏也有不同。

    若是去除掉马蹄带来的轰鸣,绝对能够听见汉军中间不断传出“弩骑兵准备——”“仰角二十五度——”等等一系列的口令,之后就是“距敌七十……距敌六十……距敌……”每十米往下递减的目测距离提示,直至距敌四十米,汉军的弩骑兵像是会发‘射’尖刺的仙人掌那般,一声声骑弩反复‘射’出弩箭的“咻咻”声中,冒顿所部的骑兵就像是撞上了无形的空气墙,奔跑在前方的胡骑一个又一个栽倒,是那种连人带马的栽倒!

    “……”呼延石兰看呆了:“那……那个……汉军使用的是什么武器?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