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3章 华俄之战(1)-《华夏之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陛下,有失必有得,权衡利弊之事还请陛下做主”

    “就将塔湖水体温度降至十度,诸位看如何?”,欧阳轩问道。阁内众人纷纷拿出地图和平板电脑,不停地演算,最后相互间印证了一番,才由院长汇报道:“可调整至十一至十三度,会形成天山南北高空对流,在信风引导下,将会对中原起到有益的补充,也会降低天山南麓的气温,进一步形成局部高压,这个过程需要三年才能达成,这样也是最佳的折中方案”。

    欧阳轩微微一笑,接着和这些专家探讨了未来的气候和未来引水工程的展,以及精细的调控水体循环。对于气候及地震等因素,欧阳轩虽然陌生,但有这些专家教导,也是明白了许多。欧阳轩和这些专家们整整讨论了月余,那些专家们也得到了最高的待遇,住在承乾宫晋安殿,与欧阳轩同吃同住,共同演算未来所有可能的气候变化,直到那份革新方案交到了众议院审核时,不得不暂停了探讨,约定了十年以后在京都圣宫进行未完成的探讨。

    欧阳轩的方案经过众人的反复商议推敲修改后,交由参议院审议,经过多轮磋商,最后才达成一致,与欧阳轩原方案相比,在细节上做了很大补充,原则上基本没变。再交到众议院审核时却遇到了极大地阻力,欧阳轩不得不亲自出马,在众议院上又是演讲,又是阐述改革方案的必要性,又是做各党派工作,才获得了众议院八成票数通过。涉及到修宪的部分进入宪法修改程序,未涉及修宪的部分修改法律的进入法律修改程序,涉及到中央政令的交由景汉宫和地方议会实施,涉及到军队的则由内府实施。

    外务府与清国的谈判几乎用了一天的时间即达成了《华清长安援助条约》,华夏得到了领地,清国得到了粮食和金钱,只不过金钱援助由十五万万两白银,改为了十万万两白银和五十万两黄金,粮食援助为每年三十亿斤,持续五十年。对于现在平均年产粮食达到了八亿吨,相当于一万六千亿斤,拿出这点粮食还是绰绰有余,况且华夏存储于北地的战备粮食已经达到了十亿吨的上限,若是在存储下去,以现在华夏的存储技术虽然百年内不会有质量问题,但会引不必要的麻烦。这一次华夏内务府直接从北地仓储调拨了三亿吨粮食通过渑池关、渤海郡、蓬莱郡、华州,水6空三头并进运往中原各地,由北京派人接收,分至灾民,以解燃眉之急。

    领地接收则是容易得多,但地狱般的场面也着实让华夏接收的官兵心理有些悲伤,除了洛阳还剩下些饿得无力行走的人,其他城镇村落几乎再无生气。大部分人都迁往了江淮之地逃难,按照华夏接收领地规则,对领土上现存的人进行了集中甄别,剔除儒学之士,放粮食补贴,进行难民教育,儿童按照不同的年龄段进入不同的学校。新的城防也是多点开花全面建设,按照李靖的想法,保留了原来长城的重要城关,隘口,布设了二线重型防御武器,包括放空导弹、反坦克炮、重型火炮、城防机枪、物质波(暗物质波)监测设施等防御性武器。

    公元一七一九年三月,新城防建设完成,按照华夏惯例同样在城防外划定了十公里缓冲区,开凿护城河、建设星罗棋布的湿地湖塘。而新的领地内的城市村镇建设按照以往惯例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开凿运河网络,这里曾经就是华夏统治之地,所以建设起来也不是很困难,吃饱了的难民,也加入建设大军之中,成了一处特殊的风景。剪掉了长辫,剃短了头,锃亮的前额还是证明了他们的身份。

    而就在这年的六月,一直想扩张的俄国,兵分三路向华夏卫州、西巡山及绕过冰原向华夏起了进攻。攻势异常的凶猛,火炮、绳式步枪、骑兵都运用到了极致。在印州边关,不甘与失败的奥斯曼帝国也起了不计死亡的进攻,同样的战事也生在了西埠郡边关、及非洲各地关防和海上。

    欧阳轩每日坐在大秦宫的大屏幕前不停的切换各处战场,查看战事进展。而此时大秦宫内只有总参谋部及国防部的官员,其他内府成员早已奔赴各自的岗位。每个人各司其职,似乎对这种大战已经司空见惯,甚至都没有动用驻守各州郡的后备兵力的打算。

    “陛下这只是小规模袭扰,尽可放心,不如宫外散散心”,一名为欧阳轩调试监控的中将说道。

    “战无小事,朕还是守在这里,总参谋长去哪里了?怎么没看到他?”。

    “回陛下,总参带了近卫军第三军和第五军前往冰原截杀入境俄军,大秦宫暂由副总参谋长代管”。

    欧阳轩听完点点头,没有言语,静静地看着卫州边关传回来的实时画面。疯狂的俄罗斯士兵奋不顾死的向着城墙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,城下已是尸横遍野,每具尸都是头朝城墙,悍不畏死。各级军官更是身先士卒,一线阵亡的都是军官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