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2章 不杀-《暗黑大宋》
第(2/3)页
那一天过后,富弼回到洛阳,羞愤之下,病情加重。
王巨无辄,然后在常朝会上提议,加拜富弼为中书令,是职官哦,不是老王那个真材实料的中书令,同时传诏,表彰富弼一生的功劳,再刻意说明这次进京,只是富弼受了小人蒙蔽,请富弼不要自责了。又加派了好几名御医,风尘朴朴赶到洛阳,替富弼诊断。
不然怎么办?
老富一死,又有人说是王巨逼死的。
如此,就是老富死了,也与王巨无关了。
同时病重的还有好几个人,也就是洛阳那群老家伙,都不愿意离开洛阳。
但他们是痴心妄想了,朝廷安慰富弼,乃是富弼的声望,这些老家伙,好洗洗睡吧。
然而有一个人确实真病重了,那就是曾巩。
老了,生病了,死了。
很正常。
王巨说的是人选:“陛下,曾巩病重,不能理政,臣想以苏辙代之。”
“小苏?”
“恩。”
“苏轼如何?”
“陛下,论才情,古今往来,苏轼可以说当为第一,即便李白也不能比拟,无他,因为苏轼全能也,琴棋书画,诗词歌赋,样样都可以冠绝天下。但这方面的才情,与吏治却没有多大关系。就象李白。如果让他担任宰相,能做好宰相之职吗?尽管他梦想着想做谢安。”
赵顼被说乐了。
“因此朝廷可以稍稍重视,不能让其受到太多的委屈。但不可重用之,一个太平之州的知州知府就好了。然而苏辙不同。他才情虽不及兄长,但比较稳固。稳重才是一个大臣的根本。”
“卿与王公所言仿佛,但王公未说出所以然来。”
原先赵顼想调苏东坡回京修国史,老王感到为难。赵顼看出来了,就说,不用苏轼,用曾巩如何。老王说,用曾巩便好。
人家也是唐宋八大家。文笔不差的。
赵顼忽然突发奇想,问,苏轼与古人比,与谁更近些。老王不假思索地答道,颇似李白。赵顼说,不然,李白有苏轼之才,无苏轼之学,苏轼既不修国史,以本官知江州如何?老王说。苏轼诽谤慢上,不便起用,请陛下三思。
因此才有了赵顼这一句。
而且王巨更公正。
这样有才情的人也不能慢怠的。但苏东坡的才情与政治才能无关,而且小苏稳固,话外之音大苏就不稳重了。所以能当一个知州,但不能进入中枢担任朝廷的重臣。
老王也隐隐觉察到了,可没有说出所以然来,仅是什么诽谤慢上,缺少说服力。
想到这里,赵顼心中又叹息之,如果王巨不与姑姑有着暧昧关系。还让文彦博抓住尾巴,那就好了。至少各方面的才能。远在王珪之上的。
“准了,”赵顼又说道。
曾巩不过是一个中书舍人。用小苏代替问题不大,赵顼也就同意了。
实际王巨这时推荐小苏,是大有深意的,如今朝堂以新党为主,就如以前王巨都不大注意的蒲宗孟都属于新党范畴。其实在另一个时空,蒲宗孟更激进,赵顼叹无人才,蒲宗孟说,人才半为司马光邪说所坏。不是没有人才,而是个个听信了司马光的邪说,以至全变成了坏人。但在另一个时空,王安礼得到了赵顼重用。
这个反骨仔听到后,大怒,于是再三挑唆,又蛊惑御史弹劾其荒于酒色及缮治府舍过制,于是赵顼将蒲宗孟贬知汝州。
然而再府舍过制,能及上富弼与王拱辰那个府舍?
这一条王巨就不知道了,知道了也不惊奇,出自反骨仔王安礼之手,岂不是太正常不过?
因此总的来说,朝堂重臣大半是新党。
如果是章惇这样的新党,王巨最是欢迎不过。
然而这些新党大多数与他素无往来,特别象谢思温他们,对王巨同样排斥着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