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0章 二桃杀三士-《暗黑大宋》
第(3/3)页
“嗯,张公,我说一件事,你是景佑元年录取的进士,那时候的物价与现在的物价相比如何?那时宋朝的经济人口与现在相比如何?但为何商税一直停滞不前?若稍稍加重,各小商贩立即怨声载道?实际原因简单,也就是逃税的人越来越多了,虽然商贸交易数量在增加着,甚至与景佑年间相比,翻了两倍,然而略一增加商税,只能增于中小商贩身上。这个趋势好吗?”
张方平无语。
只要王巨不胡乱敛财,又能讲出一个道理,他也不会蒙蔽良心说不妥的。
“但这个外戚权贵(不一定是高曹二家,包括驸马郡马以及宫中贵妃嫔的娘家,还有一些功勋后代)与士大夫却是最大的麻烦,故此我授意紫钞,税赋减半。与士大夫相比,他们不在乎名声,反正我朝对外戚限制得比较严格,不可能位居高官了,况且同样的一件瓷器,若是平民百姓,胥吏可以定价为一贯钱,然而是权贵外戚的,说不定只能定价六七百文钱。不过就是这个一半或者只有三分之一的税赋,他们也未必想交。然而这个不要紧,如果我暗中让人放出风声,让其他商贾交纳一些钱帛,挂于他们的名下,那会是如何?”
张方平眼睛一亮。
他会意王巨意思了,如果有人出钱帛挂于他们名下,那么他们等于还是免税,或者仅交少量税赋,那肯定不会太反对了。
至于朝廷的商税,也没有损失,能与这些贵主们走到一起的,若是在以前,那个场务敢征税?
至于这些人心中会不会有怨气,那不用太在乎的,况且现在给了他们一条同样轻税的路子。那么只要交了,那怕就是一半或三分之一,也比以前什么都不征强哪。
外戚权贵这一节难度渡过去了。
“再如士大夫,表面上看士大夫好名声,不碰利字,更不会将这个把柄留给朝廷,因此必然反对,实际不然。我同样打一个比喻,就象富公,他有兄弟六人,聚居者三人,富公三子,富鼎三子,富奭三子,大半以恩荫为官。重点培养者可以不碰这个腥气,非重点培养者,即便将自己印章盖在证明上又有何妨?”
其实史上富家在富弼活着的时候最是盛隆,但富弼一死,加上富弼为了修那个奢侈的庄园,将家中的钱帛几乎消耗一空,于是整个家族都开始走下坡路了。以至富弼的夫人晏氏看到家族中有急难者立即出其所有济之,后来新党上位,富家就越发地走下坡路了。因此富鼎之子富绍荣对新法熟究而力行之,富弼之孙富绍庭次子富直柔攀附辛道宗兄弟以进,被他人与家族里的人讥为两人不类父风,攀援以进,搜刮羡余。然而富家的后人当中最有出息的就是这两人。其实没有办法,如果不“攀附”新党,在新党打压下,失去了权势,富家会整个完蛋的。并且这两人官声真的很不错,特别是富直柔,连秦桧都敢顶撞的。
反正这理儿,这黑白,在这几十年整颠倒了。
但对王巨不清楚了,他也不是说富家未来如何,只是举一个假设例子罢了。
张方平却听了出来,倒吸一口冷气:“二桃杀三士?”
象文家富家王家这些官宦世界,容易解决,反正子弟多。
但那些子弟少的士大夫人家呢?
到时候说不定就演变成他们内部的争吵,王巨就好搬起板凳看好戏了。
“也不能这么说吧,难道这些人真的离不开这少许商税?然而只要他们交了,国家财政宽裕了,就可以拨出更多款项,周济贫困百姓了。那么大宋就会渐渐繁荣富强。”
张方平在沉思。
“张公,而且我知会了官家,连官家都将要授意皇城司中可靠的人,秘密散发着这条消息(指让其他商贾将商货挂于外戚权贵门下,或者官宦世家派一个代理人做牺牲品半减税赋)。”
“官家?”
“怎么办呢,谁让现在士大夫越来越虚伪,现在皇上都公开出面,让他们合理地利用规则避税,如果这样还反对的话,当真是宋朝欠他们了?”
不是阴谋,是阳谋。
何谓阳谋,就是能公开说出来的计谋。
张方平越想,神情越古怪。
“张公,我看你老人家老而弥坚,有没有兴趣再度出山哪。”王巨忽然伸出橄榄枝了,如果张方平肯出山,协助他治理国家,以张方平的声望,那反对声音会整会少一半!
ps:如果站在暗黑角度,这几十章应当写得比较成功的,至少深度有了,就是水太少了。不过成绩扑到这份上,我并没有为了结束,打算匆匆烂尾哈。但这本书可能在正月过后,就要结束了。因为成绩差,想迅速结束,中间干得象盐巴,又干又涩又苦,可仍有一些读者在订阅着,真的很感谢。(未完待续。)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