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日军纠结于是否撤退之时,明军赞画袁黄正因为京察被牵连而遭到罢免,袁黄于军中得知消息,不免暗自神伤。 袁黄是心学派中难得有些实绩且能参与军务的才俊之一,其师从王畿,算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——这位王畿先生正是王门七派中“浙中派”创始人。 从这样的师承来看,袁黄的仕途应该很顺利,然而事与愿违,他在科举、仕途之路一直都是坎坷艰难。此人生于嘉靖十二年,如今已过花甲之年,却只不过做了个兵部职方司主事,此番入朝也是以此本职出任大军赞画。 为啥会这么惨呢?首先他第一次参加会试时的年纪就偏大,当时是隆庆五年,他已经三十九岁(虚岁),那一年已然是高拱主政,袁黄的文章一派心学文风,显然不会被考官所喜,因此直接落榜。 第二次参加会试就到了万历五年,此时不仅高拱还在位,而且这年主考官还是张四维,那结果更不必说。虽然当时他那一房的房师是个心学派官员,对于袁黄的文章非常满意,甚至将其列为本房第一,谁知文章送到张四维处,张四维看后直接黜落了,于是袁黄再次落第。 这里补述一句,张四维当时是看文章黜落,并不是看名字黜落,因为名字是看不到的,甚至考生字迹都看不到——按照规定,考官看到的字迹是专人誊抄过的,考生自己亲笔写下的考卷并不会给考官,以免碰巧考官认识其字迹,影响取士公平。所以,只能说双方学问和政见都完全不和。这次落第,袁黄已经四十五岁。 袁黄第三次参加会试更迟了,直接拖到万历十四年。这时候离高务实拿到六首状元身份都已经过去了两科、六年之久,以至于袁黄的进士资历比高务实的三名门生还浅——因为李廷机、叶向高、方从哲三人都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。 好在这一次袁黄终于如愿以偿,坐稳了首辅之位的申时行终于保着他上了金榜,可惜此时的袁黄已然五十五岁高龄。 由于阅历丰富,这些年的游学经历让袁黄比心学派中许多只会夸夸其谈之辈更靠谱,因此他虽然年纪大,却被赋予重任,没多久便被硬塞到兵部这个实学派势力范围内的大部任职,而此次出兵援朝更是心学派少有能在战场上露一露面的人物。 然而,兵部绝非心学派想掺沙子就掺沙子的地方,因此京察之中袁黄就成了主要打击对象之一。不过这还不是他全部的“罪过”,还有更加直接的一点:他之前见李如松与宋应昌不和,暗中动了心思,意欲挑起实学派内部矛盾,因此上疏弹劾了李如松。 谁知高务实的书信一到,宋应昌和李如松之间的关系恢复,李如松二话不说反过来弹劾袁黄,给他列了十宗罪。于是袁黄就悲催了,“二罪并罚”直接罢官。 不过鉴于他弹劾李如松时不管怎么说还是站在宋应昌的立场说话,因此他被罢官之后宋应昌也好言相劝,并令另一位赞画刘黄裳将袁黄亲送辽东。 刘黄裳是河南汝宁府人,算是高务实的本省,让他去送袁黄自然是很给面子了。而且,有此一事也能避免袁黄卸任回乡的途中被人苛刻以对,宋应昌这么做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。 忙完这档子事,正好朝鲜三道都体察使柳成龙求见宋应昌,宋应昌便请他于内室相谈。柳成龙道:“经台,外臣实在惭愧,火攻龙山之时倭军早有防备,他们早已猜到奇袭路线加以阻击,故龙山粮仓未能焚毁。” 这件事宋应昌已经知道了,听罢只是面色忧虑,叹息道:“如此一来,倭军定会将龙山军粮转移他处,或者严加防守,再攻已是万难。” 柳成龙却言之凿凿地道:“经台勿忧,龙山军粮未必会转移,而且即便转移,京畿道密探四出也能再探查所在。此次失败,我朝鲜愧疚不已,接下来定会全力以赴,将功折罪。我回去后也会再作筹划,必断敌粮草,以便天兵收复王京。请经台务必准许。” 宋应昌淡淡地道:“即使我不允许,想必都体察使依然是会自行筹备。也罢,都体察使尽管筹划,如有所需,我亦助阵。”柳成龙虽然有些脸红,但事关朝鲜将来,依然只能厚颜拜谢,而后疾驰出营,与朝鲜各军会合。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比较让明军意外了:日军有议和传信送来。 沈惟敬看毕,便向宋应昌断言此必倭寇乞降之意。宋应昌反问为何确定?沈惟敬答道:“我天兵大军压迫,战力凶悍,又有奇袭断粮之举,龙山等地火光冲天,倭寇疲于奔命,驻守艰难,便有此意也不足为奇。” 宋应昌笑道:“你好似对倭寇极为了解,能知其心事。然而倭寇狡诈,我料此举不过其缓兵之计而已。” 沈惟敬劝道:“倭寇既送来书信,何不趁机由下官去一探虚实?下官必查探实情,喝令其献降撤兵,且看倭寇反应如何,再作回报亦为不迟。” 这个说法倒让宋应昌有些心动,毕竟试一试也无妨,反正又不会有什么损失——顶多沈惟敬自己羊入虎口送了命,可他又不是真正的大明将官,生死不过是他自己的选择,因此宋应昌最终应允下来。 于是沈惟敬与小西行长再次展开会谈,沈惟敬欲先声夺人,傲然道:“天兵威震四方,战力之强想必你等皆已知晓,夺平壤、收四道,如疾风席卷。碧蹄馆以寡敌众不落下风,而今陈兵威慑,四处出击,更教尔等疲于奔命,破绽大露。眼下尔等困守京畿坐以待毙,倒不如撤回本土,还可保性命无虞。” 小西行长做出一副忧愁满面的模样,叹息道:“可是离开汉阳返回本土,这种提议着实很难商谈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