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当然,这些乡绅都是有来头的,银行司是是非非不管了,可是朝廷要执行齐商税,让他们不乐意了,这才随富弼去了京城抗议。 然而以李定对旧党的仇恨,那是省怕事儿小了,不怕事儿大了,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,于是在洛阳是真正的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 李定这种宁肯错杀千人,不愿放过一个的做法,让富弼终于又恼火起来。 再者就是耆老会。 王巨提议下诏拆散耆老会,有许多老家伙不愿意离开洛阳。 那怎么可以呢,你们不离开洛阳,继续象以前那样时不时来一个聚会,王巨在京城那就难受了。 因此给了李定一道命令,让他“劝说”这些耆老们,速速各回故里吧,省得到时候朝廷真的按照制度来,你们就难看了。 李定于是一个个找上门,到了他嘴中,说话就更难听。干嘛,还想继续聚集,结党成群,蛊惑民心? 这些耆老们一个个来到富家诉苦水。 富弼有什么办法? 不过富弼也开始反思了,于是发现了一件事。 与朱纯无关,现在几乎就没有一个人能想到陕州背后还有着内幕,都以为是安焘闹了乌龙,因为急吼吼地想打倒王巨,替文彦博打抱不平,所以未甄别这些乡绅的真面目。 不但安焘,包括自己这几个人在内,同样也没有注意,这才出现了严重的失误。 然而王巨却立即注意到了,不注意到就没有后面安排了。 这不仅得要手中有着力量,还得有高明的智慧了,智慧是好听的说法,应当是心机。 后面的发展更是心机的表现,如果王巨真象富弼回到洛阳后的那么大度,知道这些乡绅的真面目,为何没有在富弼没有进京之前,暗中通知一下,再稍稍示好,那么富弼几人无疑会改观对王巨的想法,即便还是去了京城,稍稍说几句,大家各自有一个台阶下,此事不就完美解决了。 站在富弼角度确实是这么考虑的,然而不提这是王巨有意布下的计谋,就不是有意布置的计谋,他们这群人中有了司马光,王巨会不会想“完美解决”? 但王巨没有,相反的,他选择了最激进的做法,利用这个漏洞,将自己一行人软禁在驿馆,再利用这些高利贷乡绅的丑态,将自己这几位老臣一生的光辉完全抹黑。 事后呢,王巨还假惺惺地做着好人。 这事儿,不仅王巨心机深,还十分地恶心。 也就是李定的做法,将富弼的想法引向了另一面。 于是富弼在弥留之际,回给梁焘回了一封信。 信中说,国家之所以有这些乱象,是谀佞者进,人主不闻有过,惟恶是为,所以致乱。但皇帝身边多是小人,所以忠言不得进。 又说先是王安石,后是王巨,以利诱君,因此今天上自辅臣,下及庶士,畏祸图利,习成弊风,忠词谠论,无复上达,致陛下聪明蔽塞。 特别是王巨,其手段暴厉胜过王安石十倍,比如自己这一行进京,说软禁就软禁了,古今往来,有几个权臣敢这么做? 不但手段,最可怕的是其心机。富弼将自己所想的,也写在信中。 又说,至此,大前年刺相案十之*,可以断定是王巨的苦肉计。 而且富弼这时病得时而清醒,时而糊涂,又写了一句话,那就是王巨非是王安石,弄不好就是宋朝的王莽与曹操!为何呢,因为朝中大臣上下一起被他迷惑,这还不是可怕的,可怕的是他在军中的威望。 信到梁焘手中,乃是私信,然而富弼死了。 中国有一个很不好的传统,活人为小,死者为大。活着的父母亲不孝顺,但死了的父母亲,四时八季,必须祭拜…… 梁焘就写了一篇奏章,以及这封信,一起递向京城,弹劾王巨,就是王巨逼死富弼的,如果富弼不遭此羞侮,不忧郁积重,如何能薨逝? 不要小看了这道奏折。 想一想蔡确之死,对另一个时空宋朝的影响吧。 而且富弼名气可比蔡确大得多了。 并且富弼最后一句话,更让王巨担心,要知道赵顼疑心病有多重?(未完待续。) 第(3/3)页